4年前雅典奥运会上,希腊人别出心裁,在主体育场用2800吨水造出了一个蔚蓝的“爱琴海”,带给世界一个梦幻之夜;现在,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纸,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中国人在纸上,传承蕴含东方哲理的《论语》《周易》,描画深具东方意趣的水墨山水,创作独有东方韵味的唐诗宋词……

这张贯穿整场演出的画纸,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亮点。看似普通的这张纸,却给工程研制人员提出了巨大难题。项目负责人黄伟介绍说,这是运用航空材料,为奥运会开幕式特制的第5张纸。

 

 

这张纸,既是演出平台,也是巨型画布,还是重要道具。它有时铺在地上,有时悬在空中。它的韧性必须很好,否则容易扯破。也不能太重,否则不便于吊起、移动、翻转。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论证,才初步确定造纸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纸的基材是一种蜂窝板,由1.2长、2.4宽的小板拼合裁剪而成。两侧采用真空技术压上高分子合成板,面上再粘一层无纺布。纸的吊点的设计,又是一大难题。吊点的选择,运用了大量力学计算分析。除了考虑各种姿态下纸自身的重量分布,还对受风情况进行了模拟演算。吊点的制作,运用了5种材料、3种工艺。

 

 

第一张纸,根据导演要求,长14,宽36200710月研制完成,重约1.8吨。这张纸验证了材料和结构的可行性,也暴露出边缘起波浪、局部起死褶等问题。

第二张纸,为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降低制作难度,调整为28宽。今年3月初,进入排练场,饱受风、雨、柳絮侵蚀。

第三张纸,彻底解决了吊点加工难题,于54首次进入“鸟巢”排练。为此,专门制作了10长、3.8宽的平板车,动用了200多个人,一点点蹭进场地。

第四张纸,根据“鸟巢”现场排练效果,缩小为20长,11宽,由第三张纸裁剪加工而成。纸厚20毫米,重约800公斤。在716开幕式首次汇报演出中,这张纸第一次画上了山水太阳。

而在节目的中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纸”,确实是由LED组成的147长、27宽的中心舞台,核心表演都在上面进行。这是历届奥运会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心舞台,可升降、可平移。中国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世界惊艳。44千颗led彩砖,制作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高科技的Led地面经过反复测试,完全经得起演员的踩踏。水浸等考验。

 

 

而从观众角度看到的画轴在转动,其实也是视觉差,技术人员通过不同线束在不同状态吓得发光,用Led灯渐次明灭,造成旋转的效果。同时,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画轴的木芯确实在转,以减轻负载的重量。

 

 

升入空中的“梦幻五环”,也是由45千颗led在一张大网(一张直径1.5毫米钢丝线编织成的巨型网,宽16.5,长36,网眼为40×50毫米的方格状。)上描绘而成,这样一个36x12.5m的巨型五环实际上它提早升上了半空,并在瞬间通过感应元件点亮。给观众造成五环瞬间出现的假相。为了一开始不让观众看到网格,钢丝都裹上了一层塑料皮,和大家平时所见的电灯线结构是一样的。塑料皮和钢管都刷成黑色。而因为LED灯很小,在钢丝网的搬运过程中容易掉下来。光钢丝网的线就有800多条,每一次排练至少有十几条坏掉。因此每次彩排后,技术保障人员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修补钢丝网和焊接灯,工作量很大。 后来,他们想了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蘸上一种特殊的胶水点在小灯上,胶水凝固后就包住了小灯及两边的焊点,既不影响亮度又比原先牢固。 

 

 

为了防止个别线路出现问题导致“梦幻五环”短路,他们采取4条线路同时供电。只要其中有一条不短路,钢丝网都能完整地显示出奥运五环的图案,当然这四条线同时正常工作的话,“梦幻五环”也就达到了最佳的效果。他们还采用2个不同频率的电路开关控制电源,即使两个开关都出现问题,还有1个手动控制开关。

连演员上的演出服也是缀满了一颗颗led,随着演员的阵形变化,让星空降临人间。

而开幕式的另一亮点是开幕式最后出现的巨型球体。

 

 

一颗直径18、晶莹剔透的蓝色星球从“鸟巢”正中间缓缓升起,演员们踏歌而舞,寄寓了人类向往和谐同在、自由欢歌的美好愿望。压轴大戏“同一个梦想”让亿万观众眼前一亮,把开幕式演出推向高潮。中国的工程师太棒了。

起初,当导演提出想要一个可以上人表演的“球”时,大家都对它有一种神秘感。这个球在演出最后才登场,因此它必须能够在地下好好藏着。它不能太轻,太轻载不动那么多演员;也不能太重,太重会超出底层舞台的承重范围。它必须省钱,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同时,它所在的这块场地半个月后要举办闭幕式,期间要承办足球、田径等比赛。因此,必须能够尽快拆装。

 

 

这样的问题,中国工程师们有信心解决。当这颗“星球”完整地呈现出来时,北京奥组委的国际顾问情不自禁地说:“中国的工程师太棒了!”总导演张艺谋则连连招呼工作人员合影。

首先,需要确定球的结构形式。据组织项目研制的刘晓华介绍,最初的选择至少5种以上,逐一分析、排除后,剩下“多环同心”方案。从小至大画出九个同心圆环,用一根轴串起,每环之间加以连接,就构成了球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以最大圆环为中心,对称安排。

接着,需要确定构造九环球的材料。环的部分用合成金属,还算好办。麻烦的是环与环之间、球的表面,要求采用半透明的材料。原来想用一种航空材料,可是太重。找来PVC板,却达不到要求的强度。有的产品,工程师们在上面使劲跳、拼命踹,都完好无损。换了上场演出的“少林小子”,三拳两脚就坏了。几经周折,前后试了七、八种材料,才找到最终选择。

特种材料打造球体

特种结构专家,九环球的技术负责人尹华刚介绍说,造球用的材料,有普通合金,有各种高分子材料,总共20多种,不少是航空、航海、野外特殊装备。在球的内部,环与环之间有绳索连接,同时起到减震作用。好钢用在刃上,绳索是球的“双保险”,选用强度与弹性兼备、价格昂贵的防弹材料制造。

看似自由奔跑的“少林小子”,其实腰缠“风火轮”——通过一种特制的小车固定在球的圆环轨道上。这些小车不仅使他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也是牢靠的安全保障。这种小车原用于帆船,经过巧妙改造后,适应了训练场的风沙扬尘,耐磨性大幅提高。据悉,所有的改造都建立在复杂的计算分析基础上。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度对小车可能造成怎样的破坏,都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环一球迈开步

全程跟踪九环球研制的姜初伟介绍,球的制造前后经过7次大的试验。其中用三分之一大小的模型作过结构形式和整体稳定性试验,用30度球检验过灯光效果,在排练场制作了一个训练用球和专用平台。之前,还专门制作了轨道训练器。

球上表演效果如何,能做哪些动作,导演和演员心里都没底。球还没造出来,就要开始训练。从直线到弧线,从1/8球到1/2球,负责球的技术保障的樊宏伟先后组织制作了8套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轨道训练器。最紧张的时候,两、三天就要升级一套装置。从适应轨道行走到丰富动作姿态,到春节前后,包括倒立行走的下环球演员,都已经基本完成动作编排。

球的制作也在紧张进行。春节7天长假,球的安装一天没停。工程师们每天两人轮流值班,现场指导服务。正月初四,专门用于训练的九环球安装完毕,先做沙袋试验。从超重承载到异常情况,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把可能影响安全的每一个问题都找出来。

拆除球笼仅需8分钟

演员上球之前,负责训练保障的刘丹第一个爬到球上。在狭窄的滑道上,他竖起耳朵,仔细分辨小车在轨道上滑行的声响,直到找出并排除每一个异常因素。

今年4月中旬,赶在首场测试赛前,九环球第一次进入鸟巢安装。直径18的九环球,切分成80段,摆满从通道到台仓的每一块空地。20多个工人忙了3天,球才安装到位。球的拆装,是开幕式演练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两次测试赛,多次场地转换,工人们把安装调试时间顺利缩减到3个小时以内。

为了保证演出需要,球上装了球笼——直径20的圆形平台。台面分成20块,最重的一块1.2吨。中间主梁由两段组成,重1.4吨。球笼必须在15分钟内拆除,为此专门研制了两种叉车。车子进入台面再发力拉出,解决了场地局限、无处用力的问题。160多人的一支技术保障队,前后训练20多次,用了1个多月,把拆除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减到最快8分钟。

球的“破笼而出”是开幕式台仓准备的重要工作。上场演员还未全部退出台仓,负责“球笼”拆除、球体和演员保障的工作人员已经全部到位。台上演出正精彩,台下保障也酣畅。球笼拆除,九环球打开到位,演员们上球站定准备好。随着主题歌前奏响起,活动盖板迅速打开,球缓缓升起,“同一个梦想”随即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路8号锐创国际中心A座20层

    邮编:100102

    电话:010-847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