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8日,于丹老师再一次走进“中国故事”,以下为本期大师对话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中国故事》大师对话活动现场,我是《中国故事》艺术团队的六朵金花之一我叫刘雅嘉,作为今天活动的主持人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阚珂副部长,还有六朵金花之一的贾静,她也是今天的三个祥云小屋,浙江、云南、内蒙古三个祥云小屋的代言人。
于丹老师,昨天晚上我听说这三个小屋是您特意从我们30个祥云小屋当中精选出来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您,您为什么对这三个小屋情有独钟呢?
于丹:其实我对这30个祥云小屋都有感情,得益于你们这个团队对我的信任和给我的种种特殊的政策,所以我很早就来过很早就看到。至于说只能选三个,当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魏老师跟我说,你从这里面选三个吧,我第一个反应是中国如此之大,我们的生活方式差别如此之强,我一定要选反差大的。
浙江大家会想起来江南小桥流水水墨画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那种优雅、管弦丝铜在我们耳边。接着选了内蒙,我对内蒙也特别喜欢,对我而言草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代表一个时间,代表着英雄梦想的上古时代,它代表着在蓝天和青草之间所有的梦想可以自由驰骋,你喝完一杯马奶酒,纵马天地之间,听着内蒙长调的时候怎么等不舒展呢?我还挑了云南,云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传奇,我听见长吗孤岛上马帮的铃铛,听到这个地方所有芬芳的茶香和茶香背后跌荡的命运,想起这个地方的走婚,想起这个地方流传的种种神话,十年里面永远期待的阿诗玛和一片一片不计成本的山花,彩云之南,江浙的温婉,内蒙的辽阔和云南的神气,我要是挑了这样三个反差极大的地方,那今天我们的谈话不是很豪侈吗?中国大反差大,这才是祥云小屋的意义,你走进小屋能够感受到的是古今纵横整个中国整个气质的汇集,这就是我挑选的理由。
主持人:刚才在走三个小屋的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您一直在说文化是传承下来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在这三个小屋的生活方式当中您搜集到不少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于丹:我自己是搞传媒专业出身的,我特别想在视觉上跟大家分享,我身上披挂的是三个小屋的东西,香包是内蒙古小屋一位大姐送给我的桦树皮香囊,这个是用桦树皮做的小香囊,内蒙很辽阔很粗犷,但是这个地方有它的一种熏香方式,会用桦树皮做起来,这个是那个地方的柔韧。
这个漂亮的香囊是云南小屋的,完全是手工做的,一看这种流苏就会想起来在对歌的时候被多少姑娘抛出去,有多少幸运的小伙子捡回来。我手上带的是浙江小屋的丝绸,一会儿打开大家会看见,这是用多么古老的一种方式印出来的,尽管这样一种沉静的蓝和宁静的白让我们想起来的就如同是那些千古不灭淡淡的烟波。这三样东西我披挂上身,这三个地方就跟我有了一种息息相通的联系。
其实走这三个地方要说的话题很多很多,我还都很喜欢。我刚才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去三个地方去找茶,能不能把内蒙的奶茶,浙江的绿茶,云南的普洱放在这儿,好在云南的茶比较多,那两个地方的茶没有找到。
说到每个地方我们都会想起来一种非常感性的了解,其实阚部长和雅嘉跟我沟通的时候说不仅仅限于说三个小屋,说说整个辽阔的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去感受体会身处其中的。对于我来讲走到各个地方,这三个地方茶都很好,酒都很好,这是可以品位的地方。我记得在每年的明前浙江的朋友们就开始给我送茶了,明前的龙井采下来,鲜嫩鲜嫩的,那种茶水是舍不得用滚水去泡的,一定要让水温降到85左右,用透明的玻璃杯,茶叶投下去,看着它一针一针的立起来,碧绿碧绿的,含着早春的阳光,如果把这样的茶一点一点啜饮下去就会把阳光含在你的心里。
江南水乡那种清新、隽永让你心里荡着水波无法不宁静。我在内蒙喜欢喝奶茶,奶茶可以甜可以咸,如果说江南是一种清浅,在内蒙必须需要一种浓郁,只有奶煮出来的茶滚烫入肚再去纵马心里才是有底的。在江南普洱茶茶马古道,我在丽江看到纳西人用这样的方式跟外面沟通,所以普洱茶让我觉得在一个有神话的地方连茶香都酝酿着传奇。
我刚才在云南小屋,小屋主人给我看了他们的茶,我说这个茶一定要借我用一用。从同一个茶区采下来的茶,这两罐茶有什么不同?一罐茶颜色很深,一罐茶颜色很浅,这两个茶的名字,颜色深的茶叫做太阳神,这个茶叶上面深深的颜色是有太阳的色彩,是被暴晒的阳光熏染出这种色泽的。但是这个颜色浅的亮亮的,这个茶的名字叫月光美人,这个茶是不能见阳光的,因为要在深夜的月光下去制作,所以白亮白亮的颜色上带着月亮的光泽。这是一个地方的茶,都是普洱,但是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样子呢?每个地方对于一种食品一种物件包括一个生活中小的东西,它的酝酿过程中只要用心都带着这个地方的传奇。我喜欢云南就是喜欢云南不仅在古代留下神话在今天也有神话。
走这三个地方我真是希望建议中国祥云小屋里面有点不同的茶,有酒就更好了。我在内蒙喝过马奶酒,也是用大碗喝。我在全国各地讲课,比较荒唐的一次讲课经历就是在内蒙古大学,他们巨大的一个体育馆,那么多的孩子铺天盖地在地上坐着,我上台去讲的时候他们的仪式是上来给你脖子上挂一条哈达,一大银碗的奶酒捧上来。我没深没浅的就喝下去了,我几乎是醉着讲的,等酒快醒了,马上要下台了,又上来一个学生,又献了哈达又端了一碗酒。
到了浙江一定会想起绍兴的老酒,那样一个小小的壶烫着滚滚的水,温温的酒里面投进去梅子,在梅子和酒当中觉得唇齿留香,鼻息当中萦绕着浪漫的故事,那个酒一定要喝得慢,只有慢体会出韵致,觉得宋词从你的唇齿当中流过。
到了云南要喝米酒,只有喝米酒才能体会到一个一个古乡寨里面的乡俗,有人用米酒拦着你的路的时候,你不饮酒你过不去打不开这道门。所以说茶可以清心,酒可以陶醉,无论以茶的名义还是以酒的名义我们都可以酣畅淋漓,你走过这几个地方,首先你自己的内在会收到它的一种濡染和陶冶。
刚才说到还有外在的东西,这几个东西还很有意思的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说到更深一点的生活方式。我走进内蒙小屋的时候,我直接就把人家这么大的马鞭子从刚上摘下来了,我看到这样的马鞭就真希望现在有一匹马。真正骑惯了马的人坐车就很不舒服,我从内蒙骑马回来经常开玩笑说能不能把汽车的座子改成鞍子,让我体会到还在骑马的感觉。马鞭从来不是为了惩罚或者鞭打的,马鞭实际上是人跟马之间一个交流的信号。因为骑手如果不爱他的马,他跟马之间永远建立不起一种恒久的关系。
刚才内蒙小屋的屋主给我讲了马头琴的来历,一位马的主人心爱的马被财主抢去了,郁郁寡欢死了,有一天马托梦给它的主人,用我的骨头做琴骨,用皮做鼓,用马鬃做弦子,这样可以一直和我相伴。逐水而居,用一个更本能的方式来讲,是一种最朴素的最简单的最激情澎湃的可以唱着长调的生活方式,现在没有马让我们驰骋天边,手中握握马鞭会触摸到马背上的情怀。我喜欢草原,这个月还要再去草原,七月份去美国讲学之前去了一趟草原,九月份还要去,有很多人觉得我特别忙,没有时间去那么多地方,去一次草原人是去充电的。
7月看的是碧绿的草原一望无垠,里面还夹杂着鲜花,9月再去已经是金黄的漕运,那种金黄色能刺亮你的眼睛,在蓝天之间觉得那种风美,草原上所有的传说和梦想。我还想去看看王昭君的青冢,是不是我们还能看见那种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故事。大家有机会都去草原,去到草原这个地方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气质,关键要给你一个背景,如果你有了蓝天和草场,每个人奔驰起来都是一个英雄。
同样我也喜欢去杭州,我也要告诉大家这个月还要去杭州,杭州让我觉得宁静。我以前一直是做电视台的策划,我去各个电视台讲课,内蒙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是我多年去的很熟的地方了,各地电视台邀请我讲课台长或者领导会打电话说,于老师我们最近要做一个新闻培训或者我们做一个主持人的培训你能不能来给我们讲一次课,大家都是这样的方式。唯独杭州不是如此,浙江电视台的台长我的好朋友钟贵松台长,当年他当台长的时候,一年四季他邀请我的方式,春天来了他会打电话说,于丹,孤山上的桃花已经开了,来看看花吧。我们可以去云溪坐在竹林深处喝一杯明前的龙井茶。这个时候花期相约我该去了。
过上两三个月,钟台打电话说,西湖上的荷花开了,现在已经是西湖夏荫深深的时候,能够听到繁盛的鸟鸣,你过来吧,有机会可以去去莫干山,没时间我陪你走走九溪十八涧,荷花有约该去了。到了秋天钟台会说,满垅桂花开了,可以赏秋花,喝秋茶。过了十几天又打电话过来,可以去看秋桂花。到了冬天残雪腊梅该开花了。我经常在西湖边跟朋友说,千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做陵安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这里生活过的,我一直觉得烟波画舫跟我特别熟悉。苏轼的词是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是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凡有井水的地方都唱着柳三变的词,所有这一切对于我来讲不是一段历史,不是藏在文字间的风月,其实是我经历过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篇文章,《曾是西湖梦边人》,我挑浙江这个理由应该是足够充分了。那个地方保留着今天真正的遗产,因为它是还在传的手工艺。大家看到的这块丝绸上面是百子图,我拿的是其中的一块,应该是一个长帘,非常非常长。它是用很重很重的模具夹染出来的,两边的图案都是雕的镂空的花纹,用两块模板紧紧地把一块白绸子夹在中间投入染缸。浙江这个小屋为什么值得去?工程浩大,没想到染缸和染料都搬来了。这个是他们新鲜出炉的,就在那里染出来的。这是一种民俗,他们说这种百子图是过去这个地方结婚时的风俗,祝福新人多子多福。这样的百子图在那个地方应该挂很长很长时间的。
到了云南大家会看到蜡染,看到的仍然是很中国的蓝和白,但是它的工艺不同,这是一种轧染,用他们自己的染料。所有的染料非常环保,这种染料是由板蓝根染出来的,显然是天然的无毒无害的。如果现代工艺里面我们旁边遇到一个染料厂的话,那这个地方大家会觉得环境污染很遭殃,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以他们的传统传承下来的是什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所有这些东西,不管是天然的皮子还是染料,还有浙江小屋拿来大幅的丝绸上的手绘,这么薄的丝绸绘出来栩栩如生。
所有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悠悠的过程,我在浙江小屋里面看见了让我特别感动的一幕,就是那里有一个织女在那儿织丝织品,红线、蓝线、白线,把梭子投进来压紧,再投过去压紧,我看着小小的一段问她。这一段要织多久?她淡淡地说大概要织半天吧。我们都在说惜时如金,今天的生活多紧张啊,谁能拿出大半天的时间来织布。体会体会织布的方式,看看内蒙剥桦树皮的方式,我们能觉得时间变得流动起来,变得宁静下来,变得从容起来。我们的心会在这样的时光里面真正的宁静下去,我们就不再这么匆忙喧嚣。
所以我说在各个小屋里面我们其实是能够看见自己的心,看见所有所有这些最淡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想起一个故事来,有一次我和行云大师聊天,在他那里吃素斋,他们的素斋做得太好吃了,我跟行云大师说,这个斋饭香的我下巴快要掉下来了。大师淡淡地说,我要是给你做就更好了,我给你下一碗面能让里想20年。我说是吗?怎么能做得这么好呢?行云大师说,我们出家人做素斋不光不用荤腥,甚至不能用很多的油,我们也不用酱料,从来不用味素,这些东西都不用。
我们无非就是把食材原本的香味调出来,我们用清水煮但是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用心而已,就这么简单。我喝的第一道汤是世界上喝的最好的汤,比任何赤汤都要好。这么好的汤怎么煲出来的?无非是一些菌,哪个先下哪个后下,如果味浓了的话再丢几枚白果,出锅的时候再洒一把芝麻。今天我们是一个快速的时代,撒大把的香料,遮盖了食材原来的香气,只要用心用时光去熬,熬出来的不光是素斋还有一段禅悟。
我走进浙江小屋看到那个织女,不急不慌织她的布,我看见了这段禅悟。我走进云南小屋在阳光下的曝晒和月光下的濡染,我看见这种禅悟。走进内蒙小屋,我看见桦树皮一层一层剥成比纸一样薄的层次还有不同的颜色镶嵌出来不同的工艺品我也看见这样的禅悟。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各个地域,我们今天的人有的时候大都市是没有根的,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面建的立交桥、高楼大厦、酒吧、歌厅全都长的一样,其实去去这些地方吧,去接近草原,我们知道内蒙的气质是什么。去走进高山,我们能听进彩云之南的歌唱,走进浙江的一泓湖水,走进这些地方文化会变成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刚才听于丹老师我们好象看见了一副画卷,请阚部长作为我们的领导嘉宾讲几句。
阚珂:刚才我们一起陪于丹老师参观了内蒙古、浙江、云南三个祥云小屋,从《中国故事》筹备以来到奥运会展出期间一直到现在的残奥会展出,我走遍了30个祥云小屋,有的小屋不只去过一次,每次到那儿以后我都会有新的收获。这些天工作的过程当中,在各个祥云小屋之间的小道上行走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段时间我就在考虑,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角度来考虑,这个文化就是民族的符号。刚才于丹老师给我们做了那么多的阐释,我想她已经讲到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虑这种文化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的是,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怎么样生活、我将走向何方。我在这里讲的“我”是中华民族。到了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或者说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今天奥运会、残奥会在奥运会公园中心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或者说它的功能是什么呢?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为今人服务,我们在享用,有很多是我们的前人创造的,但是我们今天在继续享用。比如说从物质的层面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意思,过去我不是搞文化的,现在我在这个工作当中逐渐深深地爱上了它,有的时候在想这样一个主题,从物质的层面来讲,北京烤鸭的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它在民间成了烤鸭,我们可以食用。
云南祥云小屋展示的是普洱茶文化,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沏茶茶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制出来的茶给沏的茶水我们可以享用它,这个茶水本身是物质的。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先人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继续享用。
在今人的层面上,比如昆曲,比如古琴艺术,我们在享受着精神生活,欣赏艺术。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它的功效它的作用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文化的概念有很强的民族识别的特性。当你走到一个祥云小屋当中看到民族的服饰,听到民族的歌声,比如我们到内蒙古的祥云小屋看到蒙古族的服饰包括在那达慕在摔跤比赛时的服饰,我们马上会想到这是蒙古族,当我们听到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时候会想到它是蒙古族。它是一个民族识别的特征,非常显著。我们通过歌声通过服饰通过民俗都可以知道它是哪个民族。
第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征还是非常显著的,这也是刚才于丹老师一一给我们解读了这三个小屋它们的民族、它们的居民、它们的特征。于丹老师讲的不仅仅是这三个小屋,讲到各个民族和地域的特征。我生活在东北,我在35年前到农村插队,我在那里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比较熟悉。昨天我就讲到了,到了吉林祥云小屋,那里展示长白山的森林号子,当我们听到森林号子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地域,长白山或者是兴安岭。当我们听到川江号子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长江沿岸的人民群众。地域特征非常显著。
第四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对世人的作用是什么?是一个历史的记载和未来的指引。历史的记载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年前一个朋友送给我一本书,是他专门研究湖南江永的女书,当时采访的老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们不赶快抢救可能就会消失了。从女书本身来讲,据说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女性的文字。
建国初期有一个人来到北京,他讲的话大家都听不懂,他拿着信给谁也看不懂,后来送到公安部门,公安部门也看不到,后来送给一个语言文字专家,他也看不懂。多年之后研究出来,这是在湖南的江永这个地方他们书写的文字。文字要记载传达的信息,不想让男人知道,所以在女人之间做交流,包括当时还有它的语言,现在语言已经没有了。
如果它要失去了,说的重一点,我们是历史的罪人。同时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给我们未来的指引,现在我们也看到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的国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将我们的文化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它的影响,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这是我在工作期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浅显的思考,请于老师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阚部长,刚才我们听到于丹老师用非常生动非常感性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她所理解的中国故事,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听到阚部长非常理性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思考。
于丹老师,我曾经看到您对《中国故事》的题记,“当一个国家的历史成为一段历史,那么每个人也成为这段历史当中的情节。”能不能讲讲这个背后您是怎么理解的?
于丹: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镶嵌在历史之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历史正在从我的生命中流淌而过,也就是说历史它不是一段化石,不是一个遥远的静默的故事。每一段历史其实都跟我们有一种激荡,有一种碰撞,打开《中国故事》就走进有故事的中国。什么是故事?从一个孩子到老年,这个中间就只隔着一段故事。从一个远古到一个未来,这中间就隔着很多段故事。如果这个民族历史足够长,平台足够大,那么这些故事就足够宽广,你可以用千年把沧海桑田幻化成传奇。中国故事无非就是如此,我们地域大,我们历史长,我们人物多,所以每一个人都活在故事里。
刚才阚部长讲到一种造型就是音乐,他自己听到东北号子会想到那个地方。我们走过的这几个小屋音乐的造型多不同啊。走进内蒙听内蒙的长调,那种呜咽的声音,那样一种低回婉转悠扬你会觉得空间不够,它能悠扬得起来吗?只有天高低阔的地方,长调才真正能够长起来。在我们现在如此闭塞的空间里面,水泥森林里面,长调会经常撞在楼板上的。但是在草原上长调随着骏马把心中的豪迈和忧伤可以驰骋得一览无余。其实我们现在也能听见很多现代乐队的演绎,我非常喜欢一个小乐队格尔卜纳乐队,他们唱的《鸿雁》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我有很多内蒙古的好朋友,我跟纳森的朋友很近,我们俩的生日都一块儿过,我从机场拉着箱子赶到哪儿,他说给你一个礼物,我没有想到是各尔卜纳乐队,他说姐姐我们给你唱《鸿雁》吧,我那天捧着马奶酒热泪长流,听着这几个小伙子唱一遍中文唱一遍蒙文,草原可以从歌声当中一瞬间来到我身边。那时候我还在北京,没有办法去到呼伦贝尔,但是在他们的歌声里面你觉得草场的芬芳一直可以沁到你的心里。
我同样喜欢浙江,浙江的音乐被应用得多么广,奥运会的颁奖音乐是茉莉花,茉莉花跟交响乐之间的撞击成为我们的颁奖音乐。声势浩大演奏出来,在一个辉煌盛典上为英雄加冕,但是它仍然不失江南水乡的那种婉转悠扬。还有云南,云南的很多歌声我甚至听不懂歌词的,但是有歌声就够了,喝着米酒看着绚烂的服饰,披着蜡染,听着他们的歌声。歌声里面会有一种神秘的情愫,就像阚部长讲到的女书,可能有些文字有些歌声是不需要你懂的,只需意会不能言传,不一定非要说得明白。
有些活着的音乐活着的文字不一定要承载意义,它仅仅形式的意味就够了。我从丽江回家的时候买了一大堆东巴文的字片,把一大堆的染料,把我们家的墙上写上东巴文。我太喜欢了,还买了当时他们手工艺做的布艺粗粗的土布,想把沙发全换上土布,沙发全画上东巴文字。我先生很害怕地说“你不想着家里全换成纳西族的人吧?”到那个地方我收到那种生活方式的感染,那种音乐在我耳边一直萦绕不去的,音乐是活着的吧。
走进《中国故事》,当你爱上一种音乐爱上一种美酒爱上一种织物爱上一首词一杯茶或者一段故事,你自己都会变成里面的一个情景。对于我来说这些地方离的不远,只要把这些精髓抓住,就可以转换成今天的人完全可以接受的方式,文化真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文化是有创造性的,文化真正的意义是在流动的生态里走向未来。
我昨天晚上才从上海飞回来准备参加今天的活动,前天晚上在上海一个朋友的会所里面,我们一帮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当时我和谭盾谈他的音乐,我们看了谭盾的纪录片。他有一个大的音乐作品叫《地图》很多人都知道,我那天看的是《地图》纪录片。整个纪录片讲的就是顺着声音去寻根,他自己是湖南人,他在湘西发现有一位石头老人可以用石头撞击出音乐,用石头在手里变换出各种音乐,这种方式可以在乐队里面用镲、鼓、锣来实现。
在湖南发现一位姑娘可以用舌头唱歌,他说听到舌音的时候有一种浑身颤抖的感觉。在湘西有一种飞歌,想飞多远就飞多远,可以飞到另外的地方,甚至可以飞到另外的一个世界,能听见那一方灵魂给你传回来的歌声。当时谭盾说你可以把这个飞歌飞到地球的另一端给我的朋友马友友吗?唱完一段之后停顿一段,后来谭盾说在停顿的地方他来创作来填满,和她做这个飞歌的撞击。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加工成指向未来不朽的作品,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状态,但是是最国际化最指向未来的一种符号,这个很有意思。
主持人:听于丹老师点评中国故事,我个人认为不止是仅仅的一个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民族背后的根源。这三个小屋都是在奥林匹克平台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展示这种情怀,请这三个小屋的代言人贾静来谈谈。
贾静:我感到很高兴,终于可以跟于丹老师有一个请教,我今天在这儿代表到场的三个小屋,浙江、云南、内蒙,刚才你讲到的话题正好是我马上要问到您的话题。您刚才非常精彩解读了这三个省的所有文化,让我们听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咱们之所以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点,每个地域和每个地域都这么与众不同,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以前咱们的交通和通信不发达,所以形成如此不同的地域文化。
那么在现代我们通信手段、交通手段都如此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传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既能保存传统的形态又能以非常好的方式传播给世界,让世界能够理解中国,能够解读中国,这可能是我们来到现场各省的代表特别想要问您的一个问题。
于丹: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看见祥云小屋本身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方式。我昨天为什么会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昨天开第一次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会议,大家所探讨的一个主题就是贾静刚才提出的问题,2010年世界上那么多国家来到我们这里,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在我们这里都有展览,在上海展区无比巨大,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什么样的东西是最民族的,文化保持最好的?每个咨询委员都有自己负责的方向,有负责经济的,有负责建筑的,也有负责环保的,交给我的主题就是在文明传承更新中的文化保护。
我们究竟是保留原生态我们还是让它融入一个一体化的现代文明,其实我认为这中间不矛盾。现代生活是什么?是让我们多元的元素,不是呈现一种简单的物理式的积累,而是出现一种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成,我们享受现代通信的便捷,但是另外一方面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什么需要被了解呢?因为我们走近这些传统的时候,你触摸的是一段情怀。
刚才阚部长说我们的祥云小屋《中国故事》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我们大家都在说迷茫都不知道未来,但是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看清我们从哪里来,你看见了你的历史你就明白了你的方向。这种传播首先得对今天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大家才接受,如果你仅仅是给大家上课做一个文化的回顾展那大家也许没有兴趣,但是里面都是藏着一些隐秘的符码。
比如说浙江,浙江这个地方很小但是这是我热爱的地方。我无数次去到浙江,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我能够看见从南宋临安那种极盛的繁华,柳永在望海潮里面写的一片豪奢的美丽,沿着丝绸沿着绿茶我们一点一点走到今天,你会看见所有的变迁。这个地方为什么有丝绸?丝绸如水,丝绸的流动,从蚕茧一点一点抽出来的丝,让我们想到的是你看到永不间断永远的光阴。一个小小的蚕茧可以抽出来1280米长的蚕丝,我们现在发达的是科学发达的是技术发达的是信息,这一切一切无与伦比,但我们失去的是宁静是耐心是虔诚。
其实所有最朴素的手工艺用的无非是光阴里面的那段心情,你认真去做,这个东西才能不断,才能一点一点抽出来,抽丝剥茧的过程是我们现在洗尽繁华看见自己内心的过程。你说古典离我们远吗?隔的不是一段时空而是一种心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触摸一下这种丝绸的温润,品一下清茶的芬芳,也许它不像烈酒不像咖啡入口中那么强烈,但是你去体会那种舌间上的余韵,袅袅悠长还能看见三月细雨江南里面所有诗词的韵味。
到内蒙人没有理由不辽阔,有时候在草原上跑一天一夜都看不见人和车,你离天最近离人最远,所有的草场都是你的,无论是碧绿还是金黄,你觉得你和牛羊和马融合在一起,去体会那种赤子一样狂奔的欢欣。我自己正好是研究传播的,如果我回答我会说,让我们把它以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去传播出去,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僵死的历史或者化石去纪念膜拜。
我们的文化是值得纪念和膜拜的,但是仅有膜拜是不够的,只有它活在你的心里,只有它让你欢喜让你辽阔让你典雅让你从容,让你能在不同的空间里面体会到纵横古今走过你的生命,天地格局为之浩大,你有了力量去面对你今天的繁杂的公务喧嚣的生活,你才会觉得这些地方它真的值得你一趟一趟地去,这个时候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贾静:《中国故事》自从奥运会开幕期间到现在北京残奥会这么多天,我们《中国故事》三个省以最质朴的方式、最亲切的感触散落在奥林匹克公园里面,而且我们每天的接待量最高的时候达到40多万人次,应该说是人非常多。对于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有什么意义?
于丹:《中国故事》首先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感性,它不是叫中国历史博物馆,你试试如果在奥林匹克公园里面建一个博物馆,你看看一天我估计有四万人来就已经不错了,四十万人肯定不可能了。故事是什么?故事是人人可以去触摸去碰触的。我第一次进祥云小屋,第一个进的是北京小屋,进去做的第一件事,一个大妈把正在抖的空竹交给了我,我抖了半天空竹,这个很好。
我走到每一个地方觉得我可以去动手能够去参与能够去感受。我进内蒙小屋的时候撕桦树皮,看它究竟能撕得多薄,我看到了织女,她技术太高,我壮了半天都没敢说试试她的梭子。但是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可以做的,所有这一切对于世界的传播,不仅是来看奥运会的国际朋友还是四面八方的中国人,我们都可以去感受一种文化留下一种信物,你用自己的体温去感知它,你碰触它,你感受到它的那种份量和温度,它会是你一种恒久的记忆。
别看这么秀气的染料染出来这么漂亮的图案,在染料缸里面的石锁我看着个儿不大,最后我放弃努力,实在拎不起它。还有做茶坨、茶饼的石杵,我一点一点摸过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只能看一个热闹,如果看不出门道只是走一遍的话,每个人像我一样有感受,因为我们没有隔着玻璃罩子看一个已经留下来的化石,我们是可以去触摸去感受的,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变出来的。
过去的博物馆让我们看到传奇的正面,如此端庄肃穆,但是背面可以看到抽丝剥茧的过程,一个一个神话的还原,茶叶本初的样子还有整个桦树皮被剥下来的过程,这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这个对于我们以后的文化普及和传承只是一个开始。这些祥云小屋会留在这里,昨天我在世博会的专家咨询会上也在说,我希望2010年不是一个孤立的坐标,我们现在起码有一个时间段,从2008到2010,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在这三年中中国将给世界呈现什么。
我想从祥云小屋到上海的世博展区,这中间一脉相承,因为你展示的都是文化,从中国文化到世界文化,我们以这样一种流动的方式去呈现文化的信物,我们让每一个普通人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气氛的熏陶,这样走出来我觉得它一定能恒久,它对整个世界来讲一定会有价值。
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和于丹老师一起对话《中国故事》是一种心灵的撞击,非常有幸让我们都成为历史中有情节的人有故事的人。现场有没有朋友跟于丹老师要进行交流的?
观众:于丹老师您好,中国的精神财富《论语》一般人认为非常深奥难懂,不愿意去触摸它,可是经您这么一心得就变得那么通俗易懂,想去了解学习它。对于有着上千年的茶文化,怎么把积淀厚重的东西真正深入浅出传播普及为让人们谈茶的时候就想到文化?
于丹:我刚才说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自己觉得跟茶是什么关系呢?人在很年轻的时候是学不会喝茶的,我记得我20来岁的时候喜欢喝的是咖啡,因为它特别浓郁,它有那样一种浓浓的苦浓浓的香,加进去浓浓的奶再加上糖。各种味道浓沉含混,碰撞在一起特别像人20岁的苍茫青春,所有的感受都在追求一种极致。那个时候只有喝咖啡,我觉得我能写东西,我能读书,觉得茶太淡太淡。人生的历练有的时候一定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人爱上某种生活方式一定跟他人生的成长经历有关。我是过了30岁以后开始会喝茶,因为懂得了淡而恒久的好,那种最淡最隽永的东西跟你生命里面恒久不变的东西相关。
如果说茶的心得,我从明前开始,浙江的朋友送来茶了我就开始喝绿茶了,绿茶是一定要用玻璃杯来泡,看出它的清浅。有北方朋友给我送茶,如果是河南的像信阳毛尖这样的茶用高一点的温度90度来泡,明前龙井大概要85度左右来泡。晚上如果想喝茶会喝最淡的碧螺春,80度去泡看它的舒展就很美丽,静静去喝它那种宁静。因为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它是特别清凉的,陪着它整个清凉一夏走过来。
大概走到立秋前后,我一般就开始喝乌龙茶,喝乌龙茶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紫砂壶,我自己是养壶的,用铁观音专门养一个壶,不能再砸了别的茶叶。用翠玉乌龙养一个壶,泡了这样一个一个壶都要很小,用丝绸擦外面的整个陶土,最后会润润的闪出一种玉的光泽,人可以融进去,看着是丝绸擦过,其实是一段光阴的打磨。从铁观音里面喝出雅正,从翠玉当中喝出一段清香。
这样的茶一直喝到冬天就开始喝普洱,一般来讲如果我们家人都喝茶,我妈妈大家一起喝的时候会喝熟普洱,我的身体比较好胃比较好会喝一点生普,在整个冬天就像普洱的颜色一样,它是浓浓沉沉的温温暖暖的,如果觉得太过浓郁的时候投几朵菊花,用菊花的清香提亮中和普洱的弄臣,这里面又是一段心情。普洱适合一大堆人来喝的,特别是的熟普,晚上多晚喝了之后是不影响睡觉的。晚上如果朋友聚在茶社要普洱是养人的,是养心的。这样可以喝到明年的春天。
对于我来讲一年四季是要有茶的,茶喝进去会想到陆羽说的很多话,茶里面是一种识别,人们从茶里面能认出很多故事。大家知道陆羽自己的故事,这位茶圣相貌丑陋是被抛弃的孩子,他被一位高僧收养了,师傅后来培养他给师傅学着烹茶,他就选各种水选各种茶、各种茶的器皿,后来这个老方丈只能喝这个孩子泡的茶,这样一点一点长大,他伴着茶香长大,但是他逐渐逐渐对于红尘有了向往,终于有一天不辞而别离开师傅就跑了。这个老方丈从陆羽离开终身不复饮茶,他觉得别人泡的茶不是味道。
陆羽后来成为江湖名士,在大唐盛世终于被皇上请进宫中,你这样一个名士现在有什么愿望都能帮你实现。陆羽说,我觉得我此生特别对不起的人就是当您收我的老方丈,如果圣上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跟师傅相认,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皇上说这个没问题,把老方丈请进宫中,请他喝茶。老方丈来了以后说老僧已经不复饮茶,皇上说让宫中的御师泡最好的茶,老方丈象征性喝了一口,放下去。第二杯皇上暗中吩咐陆羽泡,第二杯老方丈象征性喝了一口,突然停下来,老泪纵横,“皇上,陆羽在你这皇宫啊”。
一口茶可以品出故人的踪迹。什么是茶文化?我们能在茶里面喝出什么心情?我们能泡什么样的茶呢?泡茶是需要心情的。泡绿茶要各种水温,泡乌龙茶也是一样的。茶在里面不能泡的太长时间,所以好的壶都是拳头大小的,把茶汤斟在杯子里面你对一天都是有憧憬的。
只要泡过的茶叶把铁观音的叶子翻过来,从背面的纹路上面我能够告诉你这是春茶还是秋茶,它的发酵程度到什么样子。我对什么东西都没什么研究,只是喜欢而已。如果说爱茶是爱自己是爱生活是爱一天的梦,你爱一年四季的流光,让茶香陪着流光走过你的生命,每一天都用心,那每一个人都能懂茶。希望大家都喝茶。
主持人:于丹老师一直以来给予《中国故事》的厚爱,我们30个祥云小屋的文化艺术传承人听说您今天来到我们大师对话的现场,特意选派了一位代表来自陕西73岁高龄的李继友老师,昨天连夜为您赶制了孔子的马勺脸谱。
李继友:我来自陕西祥云小屋,我是来自陕西的,我昨天晚上给于丹老师做了一个孔子社火脸谱。这个脸谱据所知可能在两个国家的其它剧种当中没有,这个社火脸谱有一个讲究,这个脸谱是灰色的,在陕西社火脸谱灰色表示勇敢,我的一些艺人老师给我讲,为什么孔子用灰色?他说孔子过去当鲁国司寇的时候做了很多好事,这是其一。当中的图案叫如意头,如意是玉做的,我们都知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我们国家是以玉为标准的,所以这个社火脸谱我昨天连夜做出来,做完之后送给我最尊敬的于丹老师,因为她讲论语我从来一次都没有漏过,都在看,都在听。
于丹:非常非常感谢李老师,我跟陕西也是特别有缘份的,我是陕西媳妇儿,我公公婆婆都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我听到李老师说话的鼻音就觉得非常亲切。我跟万老师申请的时候,他说被一个正宗陕西人给抢走了,所以我就讲不成陕西了,但是我在这儿能够拿到来自于婆家的礼物还是觉得特别亲切。我也有一个梦想,如果我的身上能够披挂着30家小屋所有的吉祥信物,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个特别大的幸运,我也希望我披挂的这些走得更远,走出这个小屋,我们能够用更长的时光去为整个中国文化的普及多做一点事。谢谢李老师。
李继友:借助大师对话栏目,对我们尊敬的阚部长表示祝福。
主持人:今天《中国故事》同样有一份礼物送给于丹老师,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服。还有第三份礼物请阚部长送给于丹老师。
阚珂: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承担着整个奥运会、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期间的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活动“2008奥运景观雕塑大赛”,由世界五大洲的雕塑家参加这个大赛,一共提交了两千多件作品,请世界各国的专家评审,还有观众参加投票,选出来优秀的作品到全世界巡展。去年的七月份我带队到美国洛杉矶做了巡展,今天我们要送给于丹老师的这件作品叫“论剑”,这是一件优秀的雕塑景观作品,由宁波千玉公司用琉璃工艺制作出来,琉璃工艺本身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台湾祥云小屋做了展示,它展示我国最早的琉璃工艺,脱蜡制作法。今天我们把这件小礼物赠送给于丹老师,感谢于丹老师一直以来对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工作的支持,对于《中国故事》的大力支持。谢谢各位,谢谢于丹老师。
于丹:谢谢阚部长。
主持人:谢谢各位,今天的大师对话到此结束!